第一单元: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说出主、客观事物的内容、定义;2、列举出主、客观事物的一些代表;3、辨别主、客观事物的联系与区别。二、能力目标:1、归纳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2、探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的重要性。三、情感目标:1、认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观点;2、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教学重点、难点:一、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所有活动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二、关于客观存在重要性的证明,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的现实意义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纳法课时安排:两课时,90分钟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以内)1、对上节课作业进行反馈,(上节课课后作业时,让学生针对某些活动不顾实际的做法进行调查)2、列举有关的实例,如“大跃进”、“超英赶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并提出问题,“上面的这些事例与你们调查的结果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口头禅“不现实”的含义是什么,具体的体现方式又是什么?4、对同学的回答进行总结,引出本课内容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重要性。二、新课教学1、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用时10—12分钟)(1)提问“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说出主观与客观的定义?”;(2)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进一步举出相关事例,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分清主、客观事物,如“经验主义、本本主义”;(3)针对书本上的黑体部分联系同学们的调查与问题的回答进行总体梳理。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识记四个关键词“根本出发点、起码要求、前提、根本立足点”2、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用时27—30分钟)(1)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意义:“认识到了主、客观关系后,我们接着讲述实际存在这一问题,立足客观就是要我们认清自己所处在的现实环境,那谁可以告诉我,我们现在所处的现实环境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追问一个问题“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些什么样的区别?”引导学生从国家和社会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当代青年不了解国情的后果。(2)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这一大环境下进行工作、学生和生活。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底具体在哪些方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做吧!(在黑板上画下面的表格)(3)针对书本上的关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的重要意义与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的必要性联系同学们所做的表格与问题的回答进行总体梳理。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其意义,识记三个关键点“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的重要意义、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的必要性”以及三个关键词“首要问题、基础、立足点”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用时40—43分钟)(1)复习提问: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上物质?什么是意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根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做?(2)同学们现在都在学习文言文,现在老师手上我这里有一些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代表观点的文言文句子,谁可以帮老师进行一下分类,看看它属于那个学派?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心外无物”、“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存在即被感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气者,理之依也”、“物是观念的集合”。(3)根据上面的分类,提问“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进行归纳: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恩格斯语录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4)提问“那既然将区别整理出来了,那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又是什么?”基本国情怎样坚持从实际出发国土面积可利用国土资源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人口工业机械化程度文盲比重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比重科学技术水平东部地区人均生活水平西部地区人均生活水平全国平均生活水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