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难点: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教学用时:两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未选择的路》)一、复习旧课: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三、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四、朗读诗篇。学生自由朗读,再全班齐读。五、合作探究。1、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并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再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2、作者着重写的是“已选择的路”还是“未选择的路”?(“未选择的路”)3、作者对“已选择的路”是什么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从“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中的“叹息”可以看出是:后悔、遗憾。进而分析:(1)理解“回顾”:回过头来看。(2)“两条路”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岔路,或是人生道路上的选择。(3)破折号的作用:转折。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语音的延长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4.表示插说5.电脑应用6.加强重点7.分行举例8.用在副标题前9.标明作者10.补充说明11.表示总结上文12.表示语言的延续(4)作者选择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人迹更少”)为什么要选择“人迹更少”的一条?(因为这条路更艰辛,更具有挑战性,更磨炼人,正因为这样,才更具有价值。)4、作者对“未选择的路”是什么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从“啊,留下一条路……难以再回返”中“难以再回返”可以看出:期待、怀恋5、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因为着重写对“未选择的路”的期待、怀恋,所以表明选择更有价值,这样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六、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七、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八、作业——积累联想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板书设计: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已选择的路——后悔、遗憾路未选择的路——期待、怀恋启示:1、必须慎重2、不要随波逐流教学后记: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本文教学上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