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1月份)城东小学潘琼何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以前的教学和现在却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其次,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除此之外,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2015.11.25《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2月份)城东小学潘雪辉12月11日,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的第一课时,作为“快乐课堂”的过关课,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一、在开课时通过播放《开国大典》录像,营造一种气氛,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产生共鸣,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老师通过提出问题解题,使学生对开国大典有个初步的印象,为下文学习做铺垫。二、明确目标的环节,让学生齐读,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先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学,再对学,后全班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怎么做。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以这个问题为突破点,让学生读课文,通过思考、写旁、对子交流、品读,体会人们当时激动、自豪的心情。在这节课中,教师做到了:①教师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学以研究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集中解决为什么学,学的效果等问题。②教师语言准确,三言两语,教师少讲、精讲,只在关键的地方进行补充,点拨,转变传统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③课堂上,教师将学习的时间、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力学习交流,使问题的答案明朗化。同时,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