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坡中心校教案年级:一学科:语文2016—2017年度下学期课题端午粽课时2教学目标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立、米”。2、朗读课文,了接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及历史人物屈原。教法引导法学法读中感悟法在本节课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学情分析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字词卡片教学过程(导入、讲授新课、小结、练习、作业教缺及内容补充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预设一:我们家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预设二:赛龙舟··············(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那是什么味道的呢?和大家说一说?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板书:端午粽)师:再次复习“立”字旁,端,端正,我们小学生在上课时要端正坐姿。”米“字旁,粽,粽子。端午: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正如我们刚刚上课是看到的,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包粽子、赛龙舟、带荷包、插艾蒿。而且啊,老师还要告诉大家: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应当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日,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祭祀的日子。所以同学们要注意:不是所有节日都该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教师板书,学生书空,齐读课题:端午粽。二、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三、再读课文,品味内容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生:4个自然段。2、学习第一自然段概括第一段:谁?什么时间?干了什么?生:外婆,端午节,煮好一锅粽子盼我们回去。师指导学生说成一句完整的话。(说话练习,口语表达)师: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量词,一锅粽子,还能说”一锅“什么呢?生:一锅米饭、一锅稀饭、一锅汤、一锅鸡汤、一锅排骨汤、一锅绿豆汤······师肯定学生回答。过渡:在外婆的期盼之下我们一家人回到了外婆家,外婆给我们包了什么样的粽子呢?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生:第二自然段。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答案。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科红红的枣。师:这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呢?(A.从外到里B从里到外.)生:从外到里。(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粽子的外面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师:那现在你能试着用从里到外的顺序来介绍一下外婆包的粽子吗?粽子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外面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师小结:像我们刚刚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一个事物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遇到的。过渡:老师刚刚注意到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枣做好的,那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呢?(5)词语填空读课文。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生填空: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板书)师小结:()的(),像这样的固定搭配,你还能说几个吗?青青的小草、青青的草地、白白的棉花、白白的云朵红红的脸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