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5.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美感;3、读出疑问。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美感;3、读出疑问。1、村民与渔民对话了什么?(黄诗琪)内容赏析3、作者是在追求美好生活还是消极逃避现实?(周翔宇、周梓琪)4、作者为何要写下这篇文章?(7人)写作意图2、为什么渔人作了标记最后却找不到桃花源?(8人)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故事的线索,理清文章思路。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讨论、感受桃花源的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学习重点:明确故事的线索,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桃花源的美。学习难点:理解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三、【导标】(一)整体把握课文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㈠①:进入桃花源㈡②③:进访桃花源㈢④:离开、再寻桃花源(二)通过朗读文章,走近桃源。1.桃花源美在哪里?请从原文中找原句并自己概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美生活美景美风俗美渔人在桃花源中做客的段落里面有一句话,“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问了什么?渔人回答了什么内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民村民村民村民•村中人问:“你们那里现在是什么朝代?”•“你们的朝代现在过得怎么样?”•渔人回答:“我们现在是晋朝”,“现在外面连年战争呢”。为什么桃花源里面的人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宁静生活,不愿卷入世事纷争。四、【释标】(探究、展示)品读课文,深入探究1、渔人为了找回桃花源,做了什么努力?最终结果如何?这有什么作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结果:不复得路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2、结合背景分析,作者为什么写了这么一个美丽的桃花源?这寄托了他怎样的社会理想?小组探究东晋(317年—420年):西晋覆灭,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内乱频生。太元(376年—396年):东晋孝武帝年号,政治极度腐败,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爆发大小战争60场。桃花源,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对黑暗社会的不满。社会理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2、结合背景分析,作者为什么写了这么一个美丽的桃花源?这寄托了他怎样的社会理想?小组探究通过描绘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图景,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文章主旨1、村民与渔民对话了什么?(黄诗琪)内容赏析3、作者是在追求美好生活还是消极逃避现实?(周翔宇、周梓琪)4、作者为何要写下这篇文章?(7人)写作意图2、为什么渔人作了标记最后却找不到桃花源?(8人)六、【固标】(小结本节课内容)1.梳理线索,理清思路。2.问题驱动,品读赏析。3.结合背景,理解意图。拓展延伸•4、桃花源对于我们今天还有什么意义吗?今天我们该构建怎样的属于自己的桃源?结语五、【测标】真题链接。(2015年广东中考真题)《桃花源记》(10分)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渔人甚异之()(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欣然规往()对……感到惊异类计划2、把文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领妻子儿女以及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一件件对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村民们听完都为此感到惋惜。拓展延伸•4、桃花源对于我们今天还有什么意义吗?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