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实词,疏通课文大意。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感受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习作者正直积极的价值取向。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2.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学习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ppt学习流程: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新课(7分钟)1.检查第一段的背诵情况(检查2—3名同学背诵,然后齐背)。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每位同学回答两个):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投影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分钟)(教师板书:爱莲说周敦颐)1.积累重点实词,疏通课文大意。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学习作者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感受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三、自学问题(15分钟)1.教师投影第二自然段,标出重点实词2.教师提要求:根据书下注释或语境,理解投影所列重点实词的含义;提出其他不理解的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5分钟,组内合作探究)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噫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3.找一些学生解释词语的含义并疏通第二段大意,其他学生进行纠正或补充(4分)4.找同学翻译课文第二段:每翻译一句,学生再齐说一遍(5分钟)5.投影第二段翻译文字,学生齐读(1分钟)四、合作探究(14分钟):教师投影展示探究问题:1.教师提要求:(1)小组内首先通过合作探究完成1、2两问,然后回答(5分钟)问题1.陶渊明喜欢菊花,作者喜欢莲花,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人生追求?你认为这二人谁的品质更可贵?说说理由。问题2.作者认为,喜欢牡丹的人,实际上他们是在追求()。“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反映了唐宋时代怎样的社会风气?作者对这种社会风气持怎样的态度?教师投影展示1、2两问的答案。(2)小组内通过合作探究,完成3、4两问,然后回答(4分钟)问题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问题4.写作手法:教师投影展示3、4两题的答案,并板书:莲花――志向―――托物言志(3)小组内通过合作探究,完成问题5,然后回答(5分钟)问题5.有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似乎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相矛盾?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教师启发学生:一方面,环境对人有重要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另一方面,主要原因在个人,个人的品质是关键因素。教师小结:环境对一个人有着重要影响,但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德,那么他就可以做到“近朱者不赤,近墨者不黑”,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五、课堂检测(5分钟):(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4分)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陶后鲜有闻3.宜乎众矣(二)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莲,花之君子者也。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学生完成后,由小组组长将测试卷收回。六、布置作业(1分钟):必做题1.翻译课文第二段(笔记本);2.默写课文,家长签字。选做题3.你最喜欢哪种花?写一段文字说明你喜欢它的理由(50字左右)备注:明天上课交流作业3,写得好的加5分。附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莲花托物言志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