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依麻木镇12村小学托合提·库尔班《图形的运动》教材简析: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新增的一个内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数学概念则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因此本课教学应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在以往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操作验证的学习方法掌握平移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平行线和推导基本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几何知识作铺垫。对象分析: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也不会有意识地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中引导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本学段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观察图形的平移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部分学生会把两幅图之间的距离看作是平移的距离。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2、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1、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2、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难点:1、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2、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用的方格纸,小房子纸片,学生画图用的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1、呈现学生在学校快乐体育场活动的场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2、学生同桌交流,说说如何按不同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一分类。3、学生汇报如何分类,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4、教师小结:像刚才这些直直地移动是平移现象;而像吊环、旋转椅和跑步器这样转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5、出示课题:平移和旋转。6、请孩子们静静地想一想物体平移的时候是怎么动的,旋转的时候又是怎么动的。7、想好的同学站起来做一个平移的动作。学生出来展示时,其他学生观察归纳平移的特征:物体平移后,它自己的方向和大小都是没有改变的。8、想好的同学再做一个旋转的动作。一学生出来展示。9、结合课本练习和生活实例,判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10、举例说说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二、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初步感知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同学们,老师请来了5位熟悉的客人(课件出示5个福娃)。它们很爱运动,(课件演示前三个福娃逐一消失。)它跑到同学们中来了。(2)找福娃。(以教室中比较中心的位置为标准)给学生提示:第一个向某同学的左边平移了1个位置,猜猜它在谁的位置?第二个向某同学的右边平移了2个位置,猜猜它在哪里?第三个向某同学的前面平移了3个位置,猜猜它在谁的位置上?(3)用课件显示福娃平移过程,总结回顾刚才找福娃是根据它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来确定它的位置的。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1)引入小故事:《蚂蚁搬家》(视频课件,两只小蚂蚁在房子的一前一后搬房子。)(2)学生猜想:哪只蚂蚁走的路长一点?(3)利用学具(方格纸和小房纸片),小组合作交流,操作验证上面的猜想。①引导学生找平移前后的对应点。②四人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猜想。(学生可能用数方格或用小房纸片移一移的方法等,操作验证谁走的路长。)③学生汇报验证方法和结果。回顾上面的猜想,对学生作出及时的评价。④回顾数方格的方法,优化学习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小房子的平移过程。(4)如果当时有一面小旗插在前屋檐上,小旗平移了几格?如果小旗插在后屋檐上呢,它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小房子平移了几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