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疏导中学生的“早恋”现象来宾市兴宾区良江二中吕月桃[内容摘要]中学生早恋,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很头痛。学生处于青春朦胧期,对于爱情和友情的区分并不是很了解,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如何去看待并疏导学生早恋,是现在所有家长和老师必须面对却又很头疼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加以探讨。[关键词]中学生早恋疏导对于“早恋”,中西方均有相应的研究,现在据国内部分调查结果表明,13-17岁的中学生中大约有30%左右的同学承认有关系密切的异性朋友,其中有7-8%的学生承认自己有早恋行为。实际上异性交往的比例应该更高,因为有些人由于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理而隐瞒事实,因为他们在心理上还没认识到异性交往是一种正常行为。现在中学生的恋爱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君不见,放学回家,光天化日之下毫无顾忌,相握相拥有之;休闲日,公园里,旁若无人,搂搂抱抱有之。更有甚者,一些漂亮女生贪图享受与社会青年厮混,或成为人家的“二奶”,有的竟被“情人”之妻告到学校,最后被学校除名。凡此种种,真让人弄不明白:现在的中学生到底怎么啦?!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接触过不少的所谓早恋学生,也和他们深交过,其实我觉得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应该更名为“早练”。即学生提前去学习关爱他人、关心他人和帮助他人的一种尝试。其实他们起初的做法和交往的方式都没有错,错的是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这些旁观者的说法和做法。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我所接触的很多类似早恋现象的学生中,真切的了解了他们当中没有几个是真正想去谈恋爱的,甚至有相当多的“早恋”学生是在旁人的指指点点和议论中,才朦胧的意识到这样的交往就叫恋爱,所以他们也就顺理成章的谈起了恋爱。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而且大部分的学生刚开始和异性交往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恋爱的意识,他们起初都是在互相帮助和互相关心的前提下、再经过旁人的说三道四中、在父母,老师,同学们异样的眼光中、在老师,家长粗暴的处理中成为了早恋的牺牲品。每每在学校和其他同事的交谈中知道有这样因为所谓“早恋”而被迫退学的学生时,我心里就有种通彻心扉的感觉,为他们惋惜的同时我最多的是为我们这样的教育者感到悲哀。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一些中学生由于早熟确实存在一种谈恋受的意识,寻求温暖,避免孤独,有一个倾诉的对象是他们的理由,而我们同时也会看到一种现象,在大街上,公园里也有一个特殊群体――“书包族”、“上学族”,他们手拉拉,肩并肩,举止不当,有的甚至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亲热,对家长和教师的劝告和指导只当是耳旁风。随着孩子进入中学,渐渐迈入青春期的门槛,学生的性意识被悄悄唤醒。由于学校、家庭“谈性色变”,许多学生对己身的生理现象一知半解。再加上一些书刊、电视对爱欲的强力视听冲击和渲染以及社会上不安好心人的引诱,中学生早恋问题就无法遇上。这是他们自身的错,还是社会的悲哀?所以要想正面疏导中学生的所谓“早练”现象,我个人认为青少年首先应该有个清醒的意识:1、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在积累知识,增加社会经验的时期,应该分清主次,学习丰富自己才是这个时期的主旋律,而且此时每个人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独立经济更要依赖家长,根本不具备任何谈恋爱的条件。表现为:①中学生没有自食其力的经济来源,生活不能自立;②青春期的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还不成熟;③缺乏社会知识,生活经验不足,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还较幼稚、片面,难以深入了解和把握异性的为人和性格特点;④谈恋爱的年龄与法定的最低结婚年龄相差太大。2、这个时期由于每个人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水平有限,对一个人的了解还只能单纯地依赖表面,这时对异性朋友的选择比较简单,当一个人真正成熟时的选择和此时的选择会相距甚远。一个陷入“早恋”地女孩子喜欢一个男同学只是因为“他敢于顶撞老师,而她自己不敢”,他的形象就是由此而“高大”的。不成熟心理的结果就是不成熟的选择。青春期中的男女同学相互吸引是正常的,相互交往也是正常的,但中学时代的正常异性交往,毕竟只能发展成为纯洁的友谊而不是爱情。中学阶段的异性交往一定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