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发言材料十九届四中全会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议题,而且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对社会治理理论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创新:一是将社会治理置于国家治理的重要地位,二是实现了社会治理体制向社会治理体系的转变,三是增加了民主协商科技支撑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四是强调重视制度权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制度,五是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新概念,六是重视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七是将社会治理置于国家安全体系的一部分,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政治地位。至此,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进入到了一个新境界新高度,实现了质的飞跃。这几个重要创新与中国改革的逐渐深化有关,从社会管理到社会管理领导体制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再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共同体,相关理论表述越来越严谨、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丰富化和系统化,表现出了理论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完善,最终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的完整表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执政理念的根本变化,以及治理内涵的日益丰富化和科学化。多年来,我区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精神并按照省市委的部署要求,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领域做了大量的、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的社会矛盾大多源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此,我们围绕真正搞清楚四个什么,呼应群众诉求,加强源头治理,促进和谐稳定,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会和做法是:一、必须找准支点,搞清楚人民群众信什么。实践不断地第1页共7页告诉我们,在加强源头治理、化解重大社会矛盾的过程中,信任是撬动群众对我们工作理解、支持和配合的有力支点。群众信说更信做,对待群众,说的多不如做的多,说的快不如做的快,说的好不如做的好。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矛盾、面对周边村民的强烈疑惑、面对部分群众的对立情绪、面对不同群体的不同诉求、面对国内同类电厂的严峻形势、面对无成功先例可循的客观现实,怎么办。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基于平时工作的经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取得群众信任,才能顺利开展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呢。我们首先根据平时掌握的群众诉求,全面系统地考虑好应该为群众做什么,并且细化路径设计,确保从操作层面可以做到位,然后,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利用不同的渠道,把握不同的节奏,反复、耐心地向群众去说,让群众有一个接收信息、消化信息、反馈信息、相信信息的认知过程。具体而言,从工作的逻辑上做到信守历史承诺,说到坚决做到;从工作的理念上做到站在法理的制高点,站在道义的制高点,站在标准的制高点;从工作的立点上做到对群众将心比心、发自内心、一片爱心、无愧于心;在呼应群众诉求上做到坚持标准、确保达标,科普考察、消除疑虑,兼顾诉求、扩大防护,体现共享、全力惠民。二、必须聚焦痛点,搞清楚人民群众怕什么。在多年来走访群众的过程中,曾多次和群众聊起怕什么的话题,不少群众直言,最怕生病,尤其怕生大病。普通群众家庭一旦有人生大病,就很容易因病致贫,也很可能陷入深度贫困的境地。这些群众大多生活在贫困线,甚至是挣扎在生死线,客观上已经成为全区最弱势的群体,因病致贫已经成为群众生活中的痛点。为此,我区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支出型深度贫困家庭救助机制,对深度贫困家庭救助工作提出了病者保医疗、保生活,学者保学业、促就业的目标要求,力求让深度贫困家庭生活有保障、精神有依托、家庭有希望。同时,为从根本上帮助特困家庭脱困,我们建立了深度贫困家庭子女及孤儿就学就业数据库和爱心企业数据库,对贫困家庭子女实施就学就业帮扶,增强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目前,加入区爱心企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