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2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儒家思想经历儒家思想经历一、从“无为”到“有为”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的背景(1)秦末战争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2、无为而治的表现①减轻田租②释放奴婢为庶人③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一定赋税和徭役3、无为而治的影响①恢复和增强了汉朝的经济实力②安定了人民生活,社会繁荣,国力日盛思考思考::古代中国的治国思想有哪几种古代中国的治国思想有哪几种??1、以德治国2、以法治国3、无为而治4、积极有为思想提出的背景:(1)西汉存在的社会危机①边境不宁(匈奴)②诸侯国势力膨胀③土地兼并严重(2)目的:①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②维护国家统一威胁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威胁君权和中央集权阶级矛盾尖锐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中仅仅继承了儒家思想吗?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主要内容有哪些?(1)历史地位: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2)思想特点: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3)历史贡献: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②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之一。1、董仲舒(4)著作:《春秋繁露》。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22、董仲舒的、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思想主张(3)仁政思想: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天子无道┅(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天子受┅”(4)“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君权的需要解决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积极消极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3、唯心主义成分多和神学迷信色彩浓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文化专制)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具有局限性3、如何评价董的新儒学(独尊儒术)?汉代熹平石经五经书影上述三幅图片说明了什么现象?三、儒学成为正统三、儒学成为正统(1)思想方面: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3)教育方面:(2)政治方面:(决定作用)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实行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让天下文人都学儒家经典汉代讲学画像砖(太学)太学太学里的教师的是哪些人?学生在太学学习什么内容?学生在太学毕业后的去向?这有何意义?2、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儒学的推广)(1)规定专门的教材和教师(五经、博士)教育被儒家所垄断(2)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①中央建立太学——公元前124年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局面,为平民百姓子弟进入仕途提供了途径②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33、独尊儒术的影响、独尊儒术的影响(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练一练1、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关系时,下面四人的结论比较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2、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更新B、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3、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主要是①限制君主的暴政②大一统的思想③天人感应说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