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生个别心里辅导时,服务边界的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由此可见,教师法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教师的职责,所以教师应该树立边界意识。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个别心里辅导时,要明确自己服务边界的内容,不要越界。教师的服务边界的内容有哪些呢?本人经过查询思考,认为有以下七条。1.学习心理指导。学习心理教育是指教师利用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协助学生认识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充分挖掘其学习潜能的过程。学习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2.生活心理指导。它主要侧重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帮助其适应生环境,理解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休闲观念,选择正确的消费方式和休闲方式3.人际交往指导。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适应集体生活,发展健全个性,顺利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根本保证,是人们心理健康的基础。4.个性发展指导。培养学生对待现实的良好的态度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意志特征,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并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开朗、大方、活泼、热情,具有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优良个性。5.情感教育。通过情绪和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科学、有效、合理地调节、控制和宣泄情绪,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克服各种消极的情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乐观的情绪6.升学与择业指导。升学与择业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爱好、兴趣以及各种职业的特点,为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分析、升学考试、专业选择、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提供信息和服务7.青春期教育在这一时期,无论生理上、心理上都会发生急剧变化,由于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存在一定差距,青少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产生心理困惑作为教师,明确自己职责的边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反对无限扩大教师的职责边界的做法,把本应由家庭或社会承担的责任转移到学校和教师身上来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