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黄慧安《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1.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5.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许多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回答显得模棱两可。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表达技巧的含义。为此,这里对古诗中一些常用的表达技巧做了一些归类,对每种表达技巧作了解说和举例,以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它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分为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包括构思方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下面一一介绍。一.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2.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5.寓情于景间接抒情的一种。诗中纯然地写景,但所要表达的感情都包孕在景物描写中。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没有一个情感字,但处处流露着作者的喜悦心情,流露着作者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6.触景生情指文学作品中,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激发起某种感情。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诗人在山道上,看到优美的枫林晚景,禁不住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顾驱车赶路之急而停车观赏。7.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二.表现手法(包括构思技巧)1.烘托衬托中的正衬,既为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桃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