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教材知识回扣(七)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两个阶级地主阶级——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2.三个层面:器物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3.两个特点(1)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2)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4.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2)空间技术: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里程碑。(3)农业科技:袁隆平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4)计算机技术: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居世界前列。(5)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含义: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科学上“百家争鸣”。(3)实施过程①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②曲折:“文革”时期文学艺术问题被当做政治问题。③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双百”方针。(4)意义: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基本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1)教育方针的制定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人民教育制度和社会主义教育方向。②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的战略以及制定《义务教育法》。(2)教育发展的成就:基本扫除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持续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巨大变化。1.三民主义经历了产生、传播、实践、发展、再实践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三民主义的内容因时代变迁不断充实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孙中山不屈不挠、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革命精神。2.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各自所处时代的特点和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理论成果。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次转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一、人文精神的起源1.智者运动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中期。人物:普罗泰格拉等。研究主题:有些人尊重习俗和法律,主张城邦公民应认真遵守;另一些人要求废除约束和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一些激进学者认为应该在城邦内部把“平等”推广到所有的人。意义:智者运动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2.苏格拉底的思想学术上——把人类及其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政治上——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道德上——提倡善良的道德,其伦理思想是“道德就是知识”或“知识就是道德”,即所谓知德合一。二、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代表: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及被称作“人文主义之父”的彼特拉克。影响:解放了思想,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