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童年、故乡和乡村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导入新课:1.课前欣赏歌曲《橄榄树》(上课前3分钟)教师朗诵席慕蓉诗歌《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这让我们想起了?诗歌是?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非常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看人看眼睛,读文先读题。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1)主旨:“思念家乡”。(2)出处: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联想到其他思乡的诗句:李白的《静夜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早已成为中国人灵魂的共同寄托。很多人怀抱理想离开故乡,不管是得意还是失意,都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因为故乡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小憩(qì)蛰居(zhé)喧嚣(xuānxiào)暮霭(ǎi)摇曳(yè)皱褶(zhè)羁绊(jībàn)阴霾(mái)(学生认读后齐读课文)2.“月是故乡明”,你觉得应该把重音放在那个词上?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故乡的月亮让人魂牵梦萦?(1)欣赏梦境里的月亮我又梦见了故乡的月亮。她还是那样温婉、明丽,像一位端庄娴静的古典美女从遥远的天宫款款而至,轻轻撒下一地清辉,点燃了乡村的夜晚,也点亮了村民们劳作一天之后渴望小憩的心灯。这是作者所梦见的故乡的月亮。文章一开篇,就用拟人的手法写梦见故乡的月亮“像一位端庄娴静的古典美女从遥远的天宫款款而至”,是那样温婉、明丽,奠定了全篇诗情画意的基调。(2)这是写梦境中的月亮,现实里的故乡月如何?请找出描写故乡月亮的语句,运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进行赏析。①“当我家老屋背后那座名叫上吾寨的大山刚刚隐入浓黑的暮霭时,她便悄悄抛开四合的夜幔,透过房前屋后的树丛,毫不吝惜地将白玉似的碎银洒落下来。”②“月光跳跃在草尖上、花蕊上、莱叶上,山南水北,流泻着一地浪漫”,写的是月光照下来,由于风吹草摇,月光跳跃而流泻,极富动态之美和浪漫气息;③“月亮当顶,在村口的池塘中投下一个玉盘似的倒影。着清澈如镜的水面望去。晶莹剔透;缕缕波光随着晚风拂动一圈圈地扩散,瞬间织成了缤纷夺目的水底世界。”④“此刻,周遭蛙鼓频敲。远处流萤盘旋,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艾草味,池塘边的禾场上摆开了月光盛宴”这是安详宁静的田园景象和诗一般的神奇妙境故乡人很享受故乡月,故乡月在作者笔下柔情似水,诗意盎然。(3)在这样的月下乡村,故乡的人们有着怎样的生活呢?哪些顽童、老人、年轻人还有娃娃们是怎样享受这“月光盛宴”的呢?请四人一组尝试合作学习。注意抓住关键词感受人们的心情。①不知是谁家的孩子扯开嗓门喊了声“月亮出来啦”,原本渐渐归于沉寂的山村又开始涌动其生命的声浪。②通往村外的小路上,顽童们踏月如飞,打打闹闹;月亮走,他们走,笑声叫声涨满了幽深的山谷。③两鬓飞白的老人半躺在油光发亮的竹椅上,轻轻摇动蒲扇,说起镇守边防的儿子、刚刚盖好的猪圈,还有满垄饱壮的谷穗。月色下,皱褶巴已的脸膛笑得灿若菊花;④姑娘、后生子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像是在分享睛耕雨作的欣喜,又像是在悄悄牵扯月下老人手中的红线;⑤禾场边,娃娃们搂住母亲的脖子,仰头数着天上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渐渐地,眼睛微闭,双唇翕动,带着他们摘星揽月的幻想融进了斑斓的梦境。娃娃安静,顽童兴奋,青年人欣喜,老人们安详,田园诗一般的月下乡村生活令人神往。师朗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