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中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摘要】“创设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但在实践中往往容易走入“情境”的误区。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思考性和人文性。【关键词】教学情境有效性思考“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但在实践中好多“情境创设”却走入了误区。创设教学情境究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结合实践作了如下思考:一、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情境的创设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实际而创设,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案例一】一年级《10以内加减法复习》教学片段老师在这节课中设计“开火车”的游戏情境。由老师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火车开到一位同学的身边就指定这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跟在老师后面做“车厢”。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思考】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开火车”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面上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虽然注重了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形式,他们的兴趣是能不能做到车厢,而并未真正进入数学情境。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应该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于学习材料与问题之中,做到“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同样是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来调动学生全员参与,使情境的创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二、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有现实性教学情境的现实性包括生活现实、知识现实、思维现实。有效的情境不仅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还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案例二】一年级的《拼组图形》情境创设如下:情境一:参观森林王国中小熊家,小熊的家是由许多图形组成的。让学生找出都有哪些图形?情境二:小熊的衣服坏了,应选择什么形状的布为他补好。情境三:小熊家外墙被小猪拱破了,如果要修补好估计需要多少块长方形的砖。【案例三】六年级的《圆的周长》情境片段如下: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却无精打采,还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1【思考】同样都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在案例二和案例三中产生的效果却不一样。为何案例三中的童话故事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没能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呢?这是因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别感兴趣。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的情境,更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征。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既感到情境有趣又具有挑战性。三、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有思考性创设教学情境并不只是为了追求教学的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更应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数学奥秘。【案例四】一年级《第几和几》教学片断师:森林里有一只小猴子摘到了一大堆桃子,心里特别高兴。它每餐都吃桃子。看着桃子一天一天变少了,小猴子很心疼,心里想:“哎,桃子快吃完了,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节约一点呢?”他想啊想,突然想到每次都是吃完第9个桃子肚子才饱的,这不是说明前面8个没用吗?哈,这下有办法了。小猴子把桃子一个个排队,当数到第9个时,就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