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一、聚焦“中华不振”1.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铿锵有力地读一篇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检查生字词。3.师: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现在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师:你找到的是什么?(指名提问)教师板书:中华不振。二、感受“中华不振”1.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画一画,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2.指名汇报朗读。教师点拨语参考:——你从伯父的话语中读懂了“中华不振”。——你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读懂了“中华不振”。——你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读懂了“中华不振”。——你从妇女的哭诉声里读懂了“中华不振”。——你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读懂了“中华不振”。——你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读懂了“中华不振”。——你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读出了“中华不振”。——你还能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读懂“中华不振”。……3.大屏幕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许多同学都找到了这段话,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生自由朗读)①她失去了亲人。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第一句话。(生读)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②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看到这些,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一句话。③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洋人,真是洋人的帮凶。点:一个耀武扬威的巡警!)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这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谁来读2、3句话?(生读)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④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指生读这段话)师: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指名2~3位学生说话)师: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也许光用文字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和表情读一读这段话吧!(齐声朗读)4.师: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冒出许多许多的问题。(连续指名学生质问)师: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想过答案是什么吗?(教师逐一提问)师: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屏幕上的这一段话。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边听边想,答案究竟是什么?(指名一位同学再读大屏幕上出示的这一段话,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