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类考纲要求:古诗文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解读:1、诗歌鉴赏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2、考查内容:分析意象意境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一、了解基本常识:(同学们要理解记忆)1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通俗的说,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包含着作者情感的物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2、什么是意境意境,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简而言之,意象与意境是点与面的关系。二、高考典例:(化抽象概念为具体问题,能够把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到解答题目上来)【2009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你还能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句说说其中的意象和意境吗?三、题型探究:(掌握一种方法比做十道题更重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释】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问题: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思考:1、写出你的答题步骤,总结一般的答题套路。2、常见的提问方式还有哪些?四、真题演练:1、【2008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问题: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2、【2009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反思你答题的失误之处?(课后反思)五:扩展提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了解常见的设问方式,和答题步骤,还需要储备哪些知识呢?了解常见意象意境(月、柳、酒、流水、长亭、芳草、落日、鹧鸪、寒鸦等)收集与这些意象有关的诗句,分别说说它们往往营造怎样的意境,承载何种情感。(每组选两种课上交流)六、课堂小结:根据本节课的收获,总结一下如何解答意境意象类诗歌鉴赏题。诗歌鉴赏资料链接:意境特点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常见抒情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作者的感情类别: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思乡之情、思念友人、忧国忧民之情、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等。常见意象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