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理解与应用《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修订组2013年4月17日•一修订工作整体情况介绍•二具体修订内容•修订工作整体情况•规范修订面对新的需求•修订工作过程讨论的问题和处理•主要修订内容•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规范修订面对的新需求•1.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可使用建设用地紧张•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房屋建设的“高、深、大”引起的地基基础设计问题•同一大面积整体基础上建有多个高层或多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处理地基的工程特性•深、大基础的地基变形计算及回弹再压缩变形计算-----变形控制工况,处理地基的变形计算•建筑物稳定性----处理地基的稳定性验算•新建地下工程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影响•----地基承载力、变形、稳定性•施工期的影响----降水、地面变形•2.耐久性设计带来的新问题•地基处理材料的工作环境•加固材料对环境的保护•污染土、干湿交替环境、含盐类土•处理地基上的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对于建筑地基基础在规定的建筑寿命完成后,不论是拆除重建,还是鉴定加固后再使用,其特殊性应赋予地基基础耐久性设计新的内容(处理地基的更高耐久性要求)。•首先,上部结构需拆除重建时,地下结构拆除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大,采取保护措施的费用高,工期长;•其次,既有建筑的桩基础,拆除难度大,对于长桩基础是几乎办不到的;•其三,对于既有建筑的地基基础再利用,应在充分鉴定分析基础上设计,要求既有建筑的地基基础有更长的使用年限;•其四,从工程建造的工期、费用考虑,应充分考虑原地基基础再利用。•3.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地基处理设计理论与土力学基本特性的符合性---处理地基的工作性状(承载力、偏心荷载作用、软弱下卧层)•处理地基上基础设计对各种作用认识的局限性---设计计算表达式(经验)、检验评价方法(局限性)•节约与安全的关系---经验与现场试验•更精准的设计----试验和工程实践基础•任务来源•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9]88号文要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大专院校等单位对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工作过程、讨论的问题和处理参编单位(11个)•其中:工程设计单位5个,研究单位3、高校3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中化岩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参编单位(11个)•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修订组成员•修订组由15人组成:•成员:滕延京、张永钧(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王亚凌、水伟厚、白晓红、叶观宝、闫明礼、张峰、张东刚、杨俊峰、周同和、郑刚、郑建国、侯伟生、袁内镇。•主要审查人员:顾国荣、顾晓鲁、周国钧(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肖自强、张丙吉、徐张建、康景文、黄新、梅全亭、滕文川、潘凯云。修订工作过程•修订组共召开全体会议5次:•2009年9月召开了修订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派员出席了会议,宣读编制组组成名单。会上讨论和安排了本规范的修订内容、工作分工及进度计划。•2010年1月12日召开《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修订编制组第二次全体工作会议,确定了复合地基部分的工作内容和分工以及工作计划,安排复合地基的稳定问题的研究。修订工作过程•2010年6月召开了修订编制组第三次全体工作会议,各章节编制负责人介绍了各部分的初稿,修订组对各章节进行了讨论,形成征求意见稿。•2010年9月形成规范征求意见稿,规范征求意见稿发往全国有关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科研、大专院校单位和个人共计300份,并在网上发布征求意见通知和征求意见稿,共征集到单位和个人对规范修订的意见和建议835条。•2010年11月召开修订组第四次工作会议,对征求意见反馈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提出处理意见,形成送审稿初稿。修订工作过程•2011年1月20日在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召开了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对主编滕延京研究员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