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望岳》-(6)VIP免费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望岳》-(6)_第1页
1/17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望岳》-(6)_第2页
2/17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望岳》-(6)_第3页
3/17
诗人“望”见了什么?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望中所感烘托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泰山切成南北两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望中所见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望中所见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我终当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望中所思望中所思体悟诗情: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杜甫写作背景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诗人又“望”见了什么?首联: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颈联: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尾联: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面对这样的长安城,诗人万千愁绪只化作一个字“泪”,诗人为什么流泪?颔联:全诗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诗歌望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望中所思登高,有所望的人望人望乡,无所望的人望见深沉的生命意义。江山永在,最深情的杜甫用自己的多情和热泪涤荡了江山,思接千载,胸怀天下,作者的这份坚守,这份执着,值得我们后人景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望岳》-(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