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学生,用于学生————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整体教学一直是困扰一线英语教师的难题。本文分析了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并结合一线课题指导实践,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的灵活应用。【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整体教学,案例研究一、研究背景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近年来一直困扰许多一线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难题。笔者任教学校所使用的《牛津小学英语》(译林出版社,下同)中,高年级的教材内容每个单元都是以语篇阅读教学为第一课时教学,阅读材料的内容覆盖面广,涉及节日、科学知识、兴趣爱好活动等。这样的阅读材料由于缺少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图片,实用性不强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些学生虽然对阅读材料的话题很感兴趣,但因语言能力不足,词汇量少,在朗读、复述课文内容及运用本课语言进行交际时存在困难。以《牛津小学英语》6AUnit6Holidays的教学为例,学生们对该话题十分感兴趣,但该单元的对话篇幅较长并且每个单独的句子结构较长,学生对对话结构的分析及对话内容的理解存在困难。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将课文内容从词到句逐一解析,讲解细致入微,唯独缺少让学生思考和运用语言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养成了学习的惰性,期待着教师将学习内容“嚼碎”了之后自己再“吞咽”下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较低。二、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mindmap)是由托尼·巴赞(tony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中对思维导图是这样定义的:“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用钥匙。思维导图可以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托尼·巴赞,1998)”。形象地说,思维导图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从中央主干向四周放射关联的分支,并用关键词或图形对分支进行标识,再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可视化。这一思维工具虽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是符合人类大脑思维方式的,是一种使大脑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的工具。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既运用左脑的词语、数字、逻辑等功能,同时也运用右脑的色彩、图像、符号、空间意识等功能,将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从而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三、案例描述11、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读前预习激发兴趣化解难点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前置性作业中,在预习时提出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降低了对新知识的畏难情绪。在课堂上,教师再引入学生的预习成果作为教学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学生所画的思维导图,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化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进行《牛津小学英语》6AUnit6Holidays这一单元的语篇教学前,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收集关于各种节日的资料,制作成一张思维导图。学生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画出了许多不同的思维导图,并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每一个节日都有标志性的事物吗?教师就这一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了许多答案,锻炼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关于“年”的传说,渲染了春节独有的中国文化特色,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导图在英语前置性作业中的使2用,不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独立完成知识的前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2、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读中学习梳理知识把握重点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语篇的脉络关系用互相隶属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语篇内容与关键词等建立记忆链接,在英语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主树图、对比图。主树图用于梳理文章的知识点,归纳各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