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大辞典思路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生命带来希望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生命能创造奇迹维护生命的尊严生命短暂,要充分实现其价值生命不断延续,汇成历史长河名言我一直深信,没有一种东西是永远属于我们的。生命好比旅行,也许在旅程中我们会拥有某些东西,但是终究不能带走它。——范思哲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三毛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三毛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裴多菲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自由人最少想到死,所以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关于生的沉思。——斯宾诺莎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克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吝惜)其死。——白居易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赫伯特经典素材海啸中舍己救女的伟大母亲(母爱让生命延续)2004年12月30日,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报》报道了一个海啸中的感人故事。26日早上,31岁的澳洲女律师阿莎·巴拉姗德拉一家驾驶着小型货车,到加勒市的一个旅游小镇游玩,半路上他们遭遇到了巨大的海浪,汽车被巨浪冲走并淹没。阿莎奋力将家人从车内救出,可是一个巨浪又将一家人冲散。手拉着手,紧紧靠在一起的阿莎母女被冲到另外一幢房子旁,她们抓住房子的一角准备向上爬。由于房子大部分已经被海浪冲毁,剩余的残骸只能容纳一人的重量,如果两人都爬上房顶,房子也将倒塌沉入水中。伟大的母亲在生死一瞬间做出了最后决定,她松开手,流着泪,大声地向女儿喊:“继续往上爬。不,阿莎,我开始沉下去了,你先爬,你在前面……”母亲还未说完,无情的巨浪便将她的话语掩盖,将她卷入水中,永远沉了下去。两天后,阿莎和幸存下来的父亲一起,在当地的临时停尸房内找到了母亲的尸体。后来,声泪俱下的她回忆道:“我的母亲还是那样美丽,她穿着华丽,戴着她的珠宝躺在鲜花中。我多么希望自己跟随母亲一起死去,因为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毫无知觉的空壳,我将在未来50年内,一直流着眼泪从睡梦中醒来,我多么后悔当初没有让自己死去,救活母亲。”废除死刑的进程(敬畏生命,从慎用死刑开始)关于死刑的存与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争论了200多年。自从1764年意大利学者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的见解以来,人们从尊重生命权和天赋人权的角度,对废除死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证。由于死刑有着久远的历史,它既是一个最古老的刑罚方法,又是一个被认为具有最大威慑力的刑罚方法,因此人们对于死刑的存与废,产生了重大的分歧,始终没有得出统一的废除死刑的结论。就世界范围的情况来看,欧盟各国事实上已经废除了死刑。1966年,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6条规定,不得任意剥夺人的生命,并强调,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只能对犯有“最严重罪行”的人判处死刑。1989年,联合国又通过了《联合国废除死刑公约》(第二选择议定书),要求每一缔约国应采取一切措施在其管辖范围内废除死刑。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11个国家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除了死刑。自1990年起,平均每年有3个国家废除死刑。我国的香港、澳门也已废除死刑。在发达国家中仍执行死刑的,现在仅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