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成长拉萨江苏中学:蒋玲玲拉萨江苏中学《建设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学校文化行动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已有两年。张俊华博士曾经指出,一个课题研究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首先取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定位。如果没有一个恰切的价值定位,那么研究就是伪研究,没有意义的研究。一个真正的研究课题,其研究价值可以归纳为六个字:改进、提升、发展。我作为一个参与者深深的体会到了其中所带来得变化,在课题准备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中带给我太多的震撼。一、学会改进改进是指通过研究能改进工作现状。《论语》中有这样著名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说,内心有所约制,而在生活中还有过失的人,是不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要经常地对自己有每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问,问问自已有什么事做得好,什么事做得不好,什么话说得对,什么话说得不妥……看看周围的人,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反省一下,我怎样做得更好。这就是约制对人生成长的作用。以前我教的是初中汉文班的学生,学生学习的是他们的母语,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对生字、词的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教学以文本和课外拓展为主。现在,我担任的是高中藏文班住校生的汉语文教学工作。高一的时候,我还是按照以前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教学结果并不理想。经自己的反思、研究,我发现我忽略备我的学生。高二,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们也在周记中写到“我们越来越喜欢学习汉语文”。我想这是对我最大的奖励。又例如:高中汉语文第二册的第23课《活板》。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给学生提到了《金刚经》,但只是一笔带过。课后,有学生就来问我有关《金刚经》的知识,由于课前并没有准备这部分的知识,所以我只好告诉学生,我也不是十分清楚。可同时我意识到自己应该马上补上一课,为此我上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给同学再次谈到《金刚经》的时候,我自己从中也学到了知识。可以说这时候就是真正的教学相长。二、学会提升提升是要能提升教育品质。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视野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与“良性的社会成员”,教育的主要指向是“成长中的孩子”与“未来社会”。“完整的人”是“成长中的孩子”的最终利益,而“良性的社会成员”是“未来社会”的最终利益。蔡元培先生早年对教育有一个简要的阐释: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给他以发展自己的能力,以完善其人格”。而教育又是一个无法重复和重新返工的事业,因此,对教育的“作业”与“管理”,需要一个教育实施的品质系统予以保证,不可掉以轻心。高二理科班的达瓦桑珠同学,他的汉语文基础知识不是很好,高一的时候我总是责备他,认为他上课不好好听讲,所以成绩很差。后来我了解到他小学和初中时期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汉语文知识不扎实。从此,我改变了对他的教学方法,当要求其他同学一天完成的任务,他可以用两天完成;别的同学听写出10个生字,他可以听写出8个……他慢慢地开始对汉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也不断地认真起来,现在上课还经常举手回答问题,甚至还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我想不管他高三毕业后有没有考上大学,但他一定是会对社会有用的一个人。这也许就是我最欣慰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生活、学习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尤为如此。诱因又称谓情景或环境,未成年人受情景的影响而选择行动目标的倾向十分明显。青少年在成长、观察世界中,往往不仅仅听成人是怎么讲的,更是看成人是怎么做的,当我们把教育改革的精力和目光投向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等等方面的时候,不应忘记,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心智的培养。三、学会发展发展则是要求研究能够让研究者自身的专业素养、教育伦理和职业精神得到全面的提高。我作为学校课题组一名成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了国内外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了《教学勇气》、《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领导学》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都认真做好笔记,认真思考,并与其他课题成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