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衡阳县西渡镇咸水学校汤闰宏一、教材分析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2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但值得注意的是,像本节课中要介绍的氧气这种物质,学生虽然在小学自然课中已经认识它,但了解并不全面,不会从化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更不会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学习情景,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综合上述分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②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来验证氧气的性质,并对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二、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1难点: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四、教学方法分析1、启发引导法通过师生对话,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2、多媒体辅助法展示氧气应用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氧气的存在,从思想上意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同时也为氧气物理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3、实验探究法本课题的重点是氧气化学性质,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分析。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4、讨论归纳法结合实验引导学生从生成物和反应物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五、学法分析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1、运用逻辑思维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锻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参与实验,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在教师指导下书写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3、根据实验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沿着“实验---推理---归纳”的思维途径,使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4、讨论。体现出“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逻辑规律,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六、教学设计思路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