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尚待深入研究___________课改不可走极端课堂的有效,较多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更长远来说指能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追求所谓的“有效”,往往容易走极端。在此,我想和老师们略谈如下:一、课堂的有效与有趣何以兼得案例:为了上好课,李老师专程去了一趟幼儿园,希望能从幼儿园的课堂设计中学到几招绝活,让自己的语文课更有吸引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在课上学得的确很欢,尽情地享受着李老师设计的教学游戏。可李老师觉得,这节课虽然教学过程很好,但没有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学中“融知于玩”的部分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分析:1.如何认识课堂的有趣?课堂的有趣较多指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愉快,更长远来说指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好玩。课堂中的有趣,一定要放在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这个背景下来设计和考虑。诸如那种“课上热闹课后补”的怪现象,尽管学生玩得很开心,但却是对教育机会的错失与教育时间的浪费。2.跨越有趣与有效之间的鸿沟。课堂有趣有两种类型:一是把学生注意力从其他地方吸引过来的外在兴趣,一是由学习成就感激发并维持的内在兴趣,二者缺一不可。可是,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仅视为单纯地取悦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师仅仅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止于外在兴趣。再者,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课堂上的有趣与知识上的有效的确是一对矛盾。因为,要让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似乎难免会伤害课堂的有效;而要让课堂有效起来,似乎又难免会伤害课堂的有趣。3.把课堂的有趣转化为有效。教育的智慧就在于如何把课堂的有趣与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如何通过课堂的有趣来促进有效课堂的实现。教师要以有趣课堂促进课堂有效,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这样一种教学观,即不但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中学到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第二,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与师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将教学内容的难度通过演绎降到学生可接受的程度。第三,在授课中,还要照顾到学生的感受,要善于调整课堂的学习氛围,避免课堂陷入到为了知识而求知识的呆板情境之中。4.把课堂的有效转化为有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可能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有教育意义。要让教学内容更亲近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亲近冰冷而又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感情和生活上对学生进行投入还是其次,利用有效的课堂学习才是根本途径。真正有趣的课堂有利于有效课堂的实现,而真正有效的课堂又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二、有效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导”。有不少教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致使课堂中的探究教学泛化、教学行为变形。案例:一节低年级语文课。师:小朋友,怎样记“树”?生1:树,左中右结构,左边“木”字旁,中间“又”字,右边一个“寸”字,合起来就是“树”字。师: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生2:树,“村”字中间放个“又”字,合起来就是“树”字。师:真聪明,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生3:树,左边是“权”字,右边是“寸”,合起来是“树”字。师:很好,还有其他记忆方法吗?生4:左边是“松”字去掉“公”,……分析:听完这节课,我们忍不住想问:这是探究性学习吗?这种“发现”、“探究”有价值吗?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一般不可能自觉地学习,他们的探究活动往往是幼稚的,漫无目的的。因此,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精心、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起点来源于教师的提问,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探究活动应该减少歧路,精简岔道,因为泛化的探究会使本来很简单的问题越变越复杂,案例中的探究对完成任务几乎没有帮助。课堂上学生的探究热情需要保护,但教师必须当机立断,巧妙扭转教学方向,发挥主导作用。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那些诸如体现事物名称、概念等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过多的时间去进行所谓的“探究”。对不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是对探究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