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历史学家费孝通说:“小农制是中国农业技术不能改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小农场上,不但现在利用动力的机器用不进,连耕牛都不能充分利用。技术不能改良,农民们要凭赤手赤足在田里劳作,农业里拖住了大量人口,农民的生活程度也终是在饥饿线上挣扎。”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B.古代铁犁牛耕并未真正普及C.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D.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趋势3.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现象突出反映了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4.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5.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后,附近各县因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这说明A.洋务运动有利于经济发展B.洋务企业有利于抵制侵略C.君主立宪有利于社会进步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6.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宜昌海关报告中载:“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使用洋纱更贵。”材料所述现象A.必然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B.导致清政府提高关税税率C.导致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破产D.使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7.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C.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说:“此时期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此时期是A.明末清初B.19世纪60—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初9.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10.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一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时说:“报告里面有这么几个大题目,都可以讲。但是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这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建设,这个报告的主要部分,三万字中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可见,这次会议最主要的议题是A.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B.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作出人民公社化的决定11.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