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北京地区高考语文作文复习模块七散文模式构思A思维点睛在高考作文中,考生选择散文这一体裁的越来越多了。散文有叙事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因为散文的形式多样,我们在这里,主要谈一下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当然,记叙性散文也可以借鉴。在高考中议论性散文十分沾光,一是议论便于联系话题,二是散文形式较灵活、自由,便于广泛地选择使用材料。议论性散文的模式——“三棱互补”“三棱互补”就是用小标题的形式,边叙述描写,边议论抒情,如2000年的高考满分卷——《四幕剧》就用了这种形式,给人以很新鲜的感觉。“三棱互补”就是选择三件相对平行的事情,或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先记叙描写,再议论抒情。一般这种作文都用小标题的形式。议论性散文的要求:1.开篇扣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2.运用字数大体相同的小标题。3.三段事例相对统一,一定要围绕中心选材。三段事例选择的角度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古今的,也可以全是现实的,还可以是中外的。4.叙议结合的文字也可,边记叙边议论也可。5.一定要有文采,散文不能缺少比喻,可以把要写的事物与山、水、树、花、草、江、河、海、云、天等联系起来。B示例点化(2004年全国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试题引用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I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提示:人生在世,要成长,要进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都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那么,怎样去“自我认识”,怎样去对待“他人期望”,又怎样处理好“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呢?而在这个认识思索与反省进步的过程中,你又经历了哪些人与事,情与景,理与趣呢?这些就是我们成功解读这个话题的金钥匙,找到了这把金钥匙,我们解读话题,构思散文,也就非常容易了。为了引导考生更好地理解话题、解读话题,题目的材料中别具匠心地向考生讲述了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的故事。这位运动员事后对这次活动的“自我认识”以及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就是“他人期望”,实际上就是对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理解的生动示例,对话题作了有力诠释,明确导向。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去发散,就能审准题目,把握重点,成功作文。作文时,对于材料中的叙事而引发的议论,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中的“不一致”和下旬“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不但蕴涵着审题立意的深度,富含哲理思辨的金矿,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也为那些好读书、善思考、善作文的考生提供了大展才华的平台。这是我们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好了,理解透了,你才能有力地演绎话题,写出得意之作。例文:菊花飘香的时节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黄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菊之淡“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抑,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任何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