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第二课时VIP免费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第二课时_第1页
1/3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第二课时_第2页
2/3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第二课时_第3页
3/3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3.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二、导语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三、正课1.朗读课文。2.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讨论并归纳:(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仍然‘无果’。(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原地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在原地找仍然没找着;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在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5.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讨论并归纳: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6.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四、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五、作业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2.选项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第二课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