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诗能叙史。从唐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A.夜市商业繁荣B.市的管理制度已经发生变化C.草市设施齐全D.商业活动完全突破时间限制2.“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坊间称其为“捉婿”。这种现象的出现()A.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B.说明富绅渴望跨入上流社会C.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D.反映了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3.“明初,东有马市,西有茶市,皆以驭边省戍守费。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据此推断明朝设立市舶司的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外贸收入B.打击边疆走私活动C.有效贯彻海禁政策D.实行对外开放政策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农抑商政策调整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5.郑观应曾说:“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正确揭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B.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C.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D.指出中国无法赶超西方6.曾国荃曾奏称:“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致华商连连折损。据皖南茶商估计:光绪十一、十二两年,亏本自三四成至五六成不等;十三年亏损尤甚,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茶农亦因之交困。”上述情况说明()A.外商在中国没有通商口岸B.中国已卷入世界市场C.中国茶商茶农不善经营D.列强加紧进行资本输出7.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郡县管理下的交纳赋税的自耕农。官府直接控制下的屯田民、士兵、手工业者等不在其中;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也不在户籍中。关于这一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封建经济发达,人身自由度增加B.自耕农和部分依附人口承担赋役负担C.中央集权削弱,多种地方力量并存D.庄园经济盛行,其实质是白然经济8.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是()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C.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D.政府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9.“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10.1886年,驻厦门的英国领事在报告中提到:曾经询问下层中国人不穿洋布而穿土布的原因,有中国人说穷人穿土布衣服,因为这种衣服比洋布耐穿三到五倍,还因为穿了它在冬天暖和得多。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A.列强在中国商品销售下降B.中国人服饰思想观念守旧C.中国近代化的速度较缓慢D.洋货并没有冲击自然经济11.在中国民族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B.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D.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2.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