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答题卡类型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收回。3、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卷Ⅱ用蓝、黑色水笔答在答题纸上。第Ⅰ卷(选择题,满分70分)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D.农民生存要求极低3.《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为A.增加了种植面积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D.革新了耕作工具4.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反映了盛唐时期A.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B.政府向全国推销白瓷产品C.唐朝白瓷生产技术已经成熟D.邢窑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A.丝绸之路的开辟B.农耕文化的发达C.旅游业的发展D.战略位置的重要6.“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史料反映的商业繁荣的景象最可能处于A.商代B.汉代C.唐代D.宋代7.中国古代的乡村集市称为“草市”,“草市”的特征有①远离城镇②分布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③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④不受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8.明朝李鼎的《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了明代A.出现了区域性的商帮B.长途贩运日益发展C.海外贸易趋于繁荣D.乡村集市开始兴起9.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10.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11.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农业的发展趋势是: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②“男耕女织”生产模式被毁灭③一些农民破产,离开农村进入工厂做工④中国的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日益殖民地化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2.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造成这种现象原因不包括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地自由经商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D.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13.1866年创办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俱用华人”,但其自身的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发动机系英国人造”。后来,它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