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滚动月考卷(五)古代中国思想科技文艺及西方人文精神(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为政以德”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2.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儒家D.法家、墨家3.《孟子》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A.道德教化B.兴办教育C.克己复礼D.礼法并用4.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5.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孟子的主张相比,董仲舒的主张()A.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6.某学者指出: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衡,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索,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A.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B.得到了当朝统治者的推崇C.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D.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7.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反映出理学家()A.注重研究自然科学B.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C.注重研究人文科学D.以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8.南宋叶适认为“理学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强调“物之所在,道则在焉”,并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A.以“功利之学”反对理学空谈B.工商业是国家经济的根本C.主张国家扶植商品经济的发展D.用道家思想管理国家经济9.“正是在实学思潮的荡涤下,在天翻地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理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材料反映出()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B.由明入清儒学发展受挫C.实学—理学—经学是宋至清儒学的发展路径D.清代学者力图恢复先秦儒学10.顾炎武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根据顾炎武的认识,可取的是()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B.坚守理学教诲C.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D.发扬孔孟之道11.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12.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宗教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平民化D.逐渐神秘化13.宋朝文人认为“唐诗无避讳”,论及本朝时则说:“今之诗人,不敢尔也。”由此可见()A.唐人写诗不受礼义纲常约束B.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影响很大C.文学的使命就是反讽现实政治D.唐诗水平明显高于宋诗14.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说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此强调参与、改善社会。这种社会变迁是指()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故太平道要救济生民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故道教重视立功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故道教强调人世苦行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