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案例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感受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3.熟读并背诵全文。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3.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三、情感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五、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走进文章谁不向往美好的生活,谁不追求快乐的人生。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情绪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去领略那人间胜境!(设计理念:教师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会调动学生高昂的情绪,会激起学生的文学热情。)(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这篇记以记事为主,通过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自由讨论)2、交流讨论结果3、师生共同整理出文章的线索及写作思路,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顺序将情节贯串起来。(设计理念:这篇文章语言非常优美,这也是历来受人喜爱与称道的原因之一。因此学习中要注重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受它的语言美,在反复的诵读中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情感。)(三)研读课文,重点问题研讨再读课文,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探究:1、注意下列词语:(1).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如此古义:像这样说如此今义:这样缘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今义:口液(2).一词多义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3).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2、渔人是怎样发现桃源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需要可自由讨论)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遇景色奇异的桃林,好奇心驱使渔人欲穷其林。文章开头就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极富吸引力。3、桃花源为什么如此吸引渔人,并让他在此停数日而不肯离去,桃花源究竟美在哪里?(1)学生按小组充分讨论研究,细读文章,找依据,看文章从哪些角度体现了桃花源的美。(2)共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主要整理出以下三个方面:景色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生活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情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是文章分析中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文章最具美感的地方,也包括文章的语言美。如何真正的使学生感受美,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去有个性的创造美,去填补文章留给我们的空白呢?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活动)①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②选择一段你认为最优美的地方,发挥想象力,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③用你的笔画出的桃花源的美。画好之后,就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设计理念:这一环节设计会使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情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