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练习一、基础知识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2、给下列字注音:龀()匮()厝()孀()箕畚()()3、解释句中的字:⑴杂然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⑷帝感其诚:)⑸而山不加增:⑹聚室而谋日: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意思是。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思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意思是。6、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以愚公、智叟为例具体说明。7、翻译下列句子。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8、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二、阅读第2-3段回答9、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和。10、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11、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A、愚公的妻子献疑的话语中带有关心的语气,其目的是解决土石问题;智叟对愚公责难的言行话语中带有嘲讽的语气,其目的是阻止愚公移山。。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顶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句式,表现愚公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C、本文是古代神话的名篇,生动的情节带有寓言色彩,愚公移山成功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D、文章以神话结尾,并非迷信,而是表明在生产力极其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神的力量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表现了当时人们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三、对比阅读【甲】愚公移山【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年且九十()(2)方磨铁杵()(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13.【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C、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B、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D、跳往助之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5.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16.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17.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人物】【事例】【人物】【事例】1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四、对比阅读,完成9-13题。[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汝之不惠:③帝感其诚:④越明年: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21.翻译下面句子。(3分)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2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