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39百家争鸣考纲考情考试内容考试要求备考指导必考加试1.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bcc1.已考角度(1)(2016·10月新高考·T3)百家争鸣时期儒学主张(2)(2016·10月新高考·T6)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主张(3)(2016·10月新高考·T4)古代教育及汉代太学(4)(2016·4月新高考·T2)汉初的治国思想(5)(2015·10月新高考·T33(1))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汉代教育的比较(6)(2015·10月新高考·T6)王守仁的生活时代及思想主张(1)百家争鸣的意义(2)科举制的文化影响(3)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4)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2.汉代儒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太学的创建(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bbc3.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2)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bbc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2)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3)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4)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cbbc考点39百家争鸣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1.儒家(1)孔子(创始人)①政治:核心是“仁”“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后来亡佚,成为“五经”);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2.道家(1)老子(创始人)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并用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②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②主张“齐物”“逍遥”论。微点拨道家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能认为他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吸取了道家学派的思想。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①将“法”“术”“势”结合,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4.墨家墨子(创始人)(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二、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他们对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贡献。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加试——(c)1.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2.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3.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主题“争芳斗艳”的各家主张史料实证史论总结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其时代性(1)儒家思想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适应封建统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