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溴与海水提溴[基础达标]1.方志敏烈士在狱中用积聚下来的米汤在作文簿里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章,经转到地下党组织之后,地下工作者用一种常见化学药品涂擦,即显现出文字,这种药品是()A.碘酒B.食盐水C.纯碱溶液D.碘化钾溶液解析:选A。米汤内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2.美国和日本的三位科学家以导电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成果,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在其相关技术中,用碘来掺杂聚合物,使其导电能力增加107倍,具有金属般的导电能力。碘(I2)属于()A.非金属单质B.混合物C.化合物D.金属单质解析:选A。本题借助于诺贝尔奖做为切入点,但考查内容很简单,碘属于非金属单质。3.把溴水分别与下列物质混合并充分振荡静置后,溶液分层且上层近乎无色的是()A.四氯化碳B.汽油C.酒精D.碘化钾溶液解析:选A。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且能从溴水中萃取溴,使上层水层几乎无色,汽油密度比水小萃取溴后在上层,酒精与溴水互溶不分层,溴水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后不分层。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镁粉与溴水反应的机理,做了如下四个实验:①将镁粉投入到冷水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②将镁粉投入到溴水中,观察到只是开始时产生极少量的气泡,但溴水会慢慢退色;③将镁粉投入到液溴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④向含有足量镁粉的液溴中滴加几滴水,观察到溴的红棕色很快退去。下列关于镁粉与溴水的反应机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镁粉与液溴不反应B.镁粉可与溴水中的酸反应C.②中极少量的气泡是由镁粉与水反应而产生的D.镁粉在水的催化下与溴发生反应解析:选C。由①说明Mg与冷水不反应,由③说明Mg与液溴不反应,由②说明Mg与溴水中的酸缓慢反应生成H2,由④说明加入水后反应剧烈,说明水起催化作用。5.在盛有溴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苯、四氯化碳和酒精,振荡后静置,出现如图所示现象,正确的结论是()A.①加CCl4②加苯③加酒精B.①加酒精②加CCl4③加苯C.①加苯②加CCl4③加酒精D.①加苯②加酒精③加CCl4解析:选C。溴在有机溶剂苯、CCl4、酒精等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更大,但酒精与水互溶,ρ(CCl4)>ρ(水),ρ(苯)<ρ(水),故向溴水中加酒精不会分层,应是③;加入苯后溶有溴的苯应在上层,应是①;加入CCl4后,溶有溴的CCl4应在下层,应是②。6.a、b、c、d四个集气瓶中装有Cl2、H2、HCl、HBr中的任一种气体。若a、d两瓶气体混合见光爆炸,a、b两瓶气体混合瓶壁出现暗红色小液滴。则c瓶装的气体是()A.HBrB.HClC.Cl2D.H2解析:选B。Cl2与H2混合见光爆炸,Cl2与HBr生成暗红色小液滴Br2,故a是Cl2,d是H2,b是HBr,则c是HCl。7.某同学设计制取纯净、干燥Cl2的装置如下:(1)装置中有五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在更正后的装置图中,洗气瓶(净化气体)中的饱和食盐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①饱和食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浓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实验室制氯气时是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不能用稀盐酸;制得的氯气中混有HCl和水蒸气,应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的洗气瓶将其除去;因氯气有毒,应用碱液吸收尾气;因氯气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答案:(1)①用长颈漏斗错误,应用分液漏斗②用稀盐酸错误,应用浓盐酸③没有用酒精灯,应用酒精灯加热④盛浓硫酸的洗气瓶和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位置颠倒,应更换位置⑤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中进气导管未插入溶液中,出气导管不应插入溶液中(2)①除去混在氯气中的HCl②除去混在氯气中的水蒸气③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8.有以下几种物质:①KCl晶体、②H2S气体、③CCl4、④Mg、⑤NaOH、⑥Na2CO3、⑦Na2SO3、⑧FeBr2。用序号填空:(1)将溴水分别与①~⑧种物质混合,不能使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