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宋元时期的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解析:选C。《太极图说》汲取了佛道的思想,对世界的本原进行解释,故C项正确;周敦颐的学说认为意识在物质之前,不符合唯物主义哲学,故A项错误;《太极图说》是对宇宙的解释,其内容与封建迷信色彩无关,故B项错误;陆王心学完成儒学重建的任务,故D项错误。2.“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的程颢指出:“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程颢如此评价佛教的主要原因是()A.三教合流推动佛教渐趋中国化B.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地位C.与儒家重世间伦理的理念不符D.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解析:选C。“佛教渐趋中国化”在魏晋时期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不能体现对儒学的冲击,故B项错误;由“‘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可知程颢认为佛学重业生,而儒学重现世,故C项正确;“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体现了对佛学的批评,不能体现统治者的利益,故D项错误。3.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C.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的任务解析:选A。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而朱熹则认为“理有善恶”,说明朱熹认为可以通过提高修养的方式,使人变善,故A项正确,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封建伦理纲常,故C项错误;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而非初步完成,故D项错误。4.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B.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C.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D.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解析:选C。由材料“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可见,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故C项正确。5.(2020·百校联盟联考)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A.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B.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C.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D.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朱熹认为人欲是指超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结合朱熹的主张得出“存天理,灭人欲”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故D项正确。6.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A.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B.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C.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解析:选C。南宋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通俗教育读本与政府并不直接相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遵循”可知,理学在南宋日益走向世俗化和社会化,故C项正确;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是一种对人性的压抑与扼杀,故D项错误。7.董仲舒推崇《春秋》,认为一切从尊贵者开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以正四方”。朱熹首推《大学》,认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变化反映出()A.天子从正心到修身的转变B.庶民社会注重个人自身修养C.儒家从天子之学转为庶人之学D.君主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解析:选B。根据材料前后信息比较可得知,前者的正心在于君主,后者强调正心对于天子和庶人都很重要,这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