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题干中的“4年以后”,即1932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时苏联正在实施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美国人关注苏联,故答案为B项。A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答案:B2.(2016·浙江文综)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解析:图片显示,资产阶级和地主消失,个体农户大量减少,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大量增加,这体现的是斯大林模式确立后的社会结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的大量减少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A、B两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前资产阶级和地主就已消失,D项错误。答案:C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1930~1931年,苏联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仍然扩大出口,其目的是换取外汇支持工业化建设,说明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奉献,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都没有涉及。答案:A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由德国公司负责”体现了当时苏联将部分企业以租让制的形式转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的思想,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建设初期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选D项。题干信息并不能说明苏联缺乏基本的技术基础,排除A项;此时,苏联刚刚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经济模式尚未形成,故B项表述不确切;C项中的“依赖”表述与“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不符。答案:D5.(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析:材料充分肯定了苏联1952年的农业成绩,并认为以前最严重的谷物问题已得到彻底解决,故D项符合题意。农业问题始终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A项错误;1952年前苏联已实现工业化,B项错误;1952年,苏联并未进行农业改革,C项错误。答案:D6.(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新经济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的做法,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实际上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B项符合题意。两国实行的政策相距半个多世纪,国内外经济状况尤其是国际经济状况明显不同,A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前没有出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C项错误;苏联为促进工业化取消了新经济政策,D项错误。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