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十三)“顺乎世界之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云:“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材料中“道咸以降一变”,主要“变”在()A.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B.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C.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D.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解析:选C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理学旧说进行批判和反思,故A项错误;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是乾嘉时期学术变化的特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有利于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故C项正确;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故D项错误。2.(2019·浙江绍兴3月选考)“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也。”(梁启超《康有为传》)在梁启超看来,戊戌变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起到了()A.思想启蒙的作用B.救亡图存的作用C.政治变革的作用D.推动革命的作用解析:选A根据材料“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可知梁启超强调的是思想启蒙的作用,A选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未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B项排除;戊戌变法变革政治以失败告终,C项排除;推动革命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3.(2019·浙江十校联盟3月适应性考试)康有为指出:“王者,往也。君者,群也。能和人者,皆君主哉!此孔子之大义也”“今西人有上议院、下议院,即孔子制。”这一思想()A.在抬高儒学同时贬低西学价值B.借助儒学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为改革政治制度寻找文化支撑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解析:选C根据“今西人有上议院、下议院,即孔子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为维新变法寻找文化支撑,故C正确;材料体现了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西方的君主立宪,并非贬低西学价值,A错误;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非民主共和,排除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思想,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D错误。4.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解析:选D材料中涉及的是“出洋游学”不是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表述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并不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士人积极学习西方,不是难以应对,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中国士人对中西文化的态度的转变,故D项正确。5.(2019·浙江余姚4月模拟)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写道:“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要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然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但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安堵,则以大事小,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A.清廷士大夫仍抱着“天朝上国”的思想B.“此次议抚”的结果是签订了《南京条约》C.曾国藩没认识到此战带来的深远影响D.此战后洋务派掀起了全面学习西方的热潮解析:选D依据材料“但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可知,清朝士大夫仍然把西方人称为夷人,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思想,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要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可以看出英国的侵略威胁到了南京,所以这指的是鸦片战争,最后签订了《南京条约》,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曾国藩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不是第一次鸦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