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题——文科历史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1.罗兹墨菲在《东亚史》中说,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以下符合“现代”特征的是A.设通判监督知州B.坊市界限的打破C.工场手工业萌芽D.白银被交子取代2.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发明的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当15~16世纪西、葡两国绕过好望角进行殖民浸略和瓜分时,英国将注意力集中在北路,企图从北方打开东方殖民贸易的大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英国是新航路的开辟国B.英国综合实力相对较弱C.东方已被西、葡两国瓜分D.西葡两国共同对抗中国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包括①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②圈地运动的开展③机器工厂的出现④海外市场的扩大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它使美国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科技进步,电力和能源开发、材料和材料加工、通信和信息传递技术。”下列成就中属于其表现的是()A.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B.瓦特改良了蒸汽机C.爱迪生发明电灯D.富尔顿制造汽船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中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古诗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C.“匠户”制度D.“海禁政策”7.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懦略在《西方问答》一书中介绍道:“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爽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日: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这种现象反映的是A.殖民扩张B.价格革命C.黑奴贸易D.商业革命8.《后汉书·任延》记载,南阳宛人任延任九真(郡治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太守,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这表明A.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B.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C.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D.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9.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D.人类历史迈人工业文明时代10.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A.荷兰成为世界性商业殖民帝国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C.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D.荷兰在英荷战争中获胜11.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尤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12.《世界文明史》载:“最初的机器价格低廉,纺纱工人可以在家庭里工作,但随着机器体积的增大,机器越来越不再能够设在纺纱工人的茅舍里,而是设立在作坊或设立在河流近旁能利用驱动机器的地方。最后,进—步发展成为用蒸汽驱动的装置,这时造厂的厂房就可以建立在企业家认为合适的地方。”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手工工场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B.垄断组织开始取代了小家庭生产C.技术革新推动了工厂布局的调整D.蒸汽动力替代了手工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