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宋元时期的政治(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湖南永州模拟)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构。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这一变化有助于()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解析:选D。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枢密院的调整在于解除武将的军权,故选D项。材料中枢密院始终是中央机构,A项错误;枢密院的变化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B项错误;枢密院领导职权的变化着眼于君权的强化,C项错误。2.(2020·山东师大附中月考)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由此可见宋朝初年()A.治军突出理学思想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制衡兵权管控过度D.铲除地方割据势力解析:选C。据材料“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可知,重视规矩,武勇次之;据材料“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信息可知,以儒家思想要求将领,但不主张将领自己果敢用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宋初对兵权的制衡管控过度,故C项正确。3.(2020·百校联盟质量监测)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这一举措()A.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解析:选B。在州郡之上设置相互平行、互相监督的路一级的派出机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4.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解析:选D。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制衡,二府三司制“依事系任”,进行事权分割,而没有制衡体制,故D项正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由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故B项错误;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5.(2020·西南名校联盟适应性考试)《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如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据此可知该机构()A.基于旧有制度又赋予新的内涵B.人员分工设置强化了中央集权C.掌有行政权、军事权和宣战权D.是管理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机构解析:选A。根据材料“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照磨一员”可知,元朝时期继承唐制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在中央设立宣政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的事务,故选A项。6.宋代官员的选任,有科举取士、恩荫补官、学校考选、吏员出职、杂色补官以及摄官转正等途径。当时的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荫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被认为“无出身”,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这表明,宋代选官()A.坚持文治方针又注重社会实际B.兼顾世家大族与庶族地主利益C.坚持多元选任不看重家世出身D.强调候选者的品德及工作实绩解析:选A。材料“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萌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体现了照顾现实情况的一面,材料“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体现了注重科举文臣治世的一面,故选A项。7.(2020·湖南衡阳三模)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