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三大线索”融会练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有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3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共七句话,从前五句话中分层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中“维护社会治安……限制人口自由迁徙”从维护封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概括作用。第(2)问,从“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等方面比较变化所在;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分析原因。答案:(1)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答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观念也可);一定程度限制了人口流动。(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变化:体现人格平等;突出私权保障;户籍管理法制化;解除人身束缚。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近年来史学界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地一概贬斥否定到对其中的某些方面给予适当肯定的发展过程。他们认为尽管这一时期是军阀混战、政治混乱的黑暗时期,然而另一方面社会出现了新因素,历史仍在向前发展,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现代化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的评价首先要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