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审视 在马克思主义史讨论中,关于庸俗马克思主义的讨论是非常薄弱的。 我们比较侧重于对经典作家的思想作正面阐述和发掘,在回顾蒲鲁东主义、杜林主义、马赫主义等等这些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战对象的思想时,也是从属于正面理解的需要的。而对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思潮往往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没有充分地注意到它对整个马克思主义进展史、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影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在理论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坚持”和“进展”的问题,坚持什么和怎样进展?就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史的讨论。而且这种讨论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展历程的正面叙述上,应该在正面叙述的同时也注意到马克思主义曾经遭受到的歪曲和篡改。多年来的理论和实践表明, 仅仅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观点并不等于能够做到“坚持”,反而会常常受到教条主义的困挠。因此,在今日回顾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遭到的歪曲和篡改,对于我们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对于如何在改革开放中选择正确的思维取向等等都有着启发意义。 一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被肢解了。其实,早在马克思在世时,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歪曲就已经开始。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选择和集结无产阶级的力量、使无产阶级作好迎接未来战斗的准备的过程,正在缓慢而持续地向前进展。”[1]随着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增强和信奉者队伍的扩大,一种误解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因素也在增长。这就迫使马克思作出声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逝世后,特别是 90 年代初开始,几乎在西欧各国都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一些青年着作家往往把它作为一种装饰品塞进自己的作品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崛起的“青年派”就是在拥护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把马克思主义“歪曲的‘面目全非’”的,他们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为一种经济唯物主义和社会宿命论。保尔·恩斯特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认为历史是完全自动地形成的,丝毫没有人的参加, 经济关系就象玩弄棋子一样地玩弄人。所以,恩格斯生气地指出,“青年派”这批“聪慧透顶的博士”对马克思的歪曲是一场“大学生骚动”。同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青年派”身上,就是在拉法格、梅林、考次基、普列汉诺夫等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与追随者那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机械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