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722:45:05中国需要敢于失败的英雄鲁迅有句名言:“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于单身鏖战的勇士”。或许因为披荆斩棘的开路者往往是遍体鳞伤而戴不上桂冠,或许成王败寇,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影响太深,国人只愿走现成的路,只干有十分把握成功的事,故而勇于失败的英雄便成了愈来愈稀缺的“珍稀动物”。历史似乎有一个规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是命运多舛,充满了悲情的色彩,率先发起“变法”的改革家大多数都成了失败的英雄,最后品尝到成功果实的往往是他们的后继者。拿破仑是个当之无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果实,埋葬了旧的专制政权,为资产阶级在欧洲的完全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1815年法国君主制度复辟时,拿破仑时代所形成的变革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恢复旧制度下的社会秩序已经没有可能。而拿破仑最引以自豪的是主持制订了《拿破仑法典》,这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该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也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起到了立法规范的作用,对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内在的价值和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光彩夺目。拿破仑一生三起三落,最终在圣赫勒那岛孤独死去,后人对他的评价颇多争议,他曾经穷兵黩武,给欧洲大陆多个国家的人民造成过深重的灾难,但是,时至今日,包括法国及受害国的国民依然把他视为英雄。众所周知,商鞅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由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有人说:“百年犹得秦政法”。虽然商鞅本人遭到了车裂的悲惨结局,他的功绩却永垂青史。史称“三大名相”的另两位——王安石,张居正,都是以勇于改革而闻名于世。王安石曾经多次大声疾呼:“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不仅鼓与呼,而且身体力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厉行改革,虽三起三落,改革的痴心始终不改。欧阳修有诗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苏联缔造者列宁曾经说过: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尽管王安石变法有功有过,但是他那大无畏的改革精神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尽管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明朝的政治生态,但是,在固若金汤的封建王政下实施变革,他的勇气与胆魄还是令人称道的。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虽然一度被袁世凯篡政,孙中山也因积劳成疾而早逝,没能将民主革命进行到底,但是,他的“三民主义”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在台湾开花结果。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