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早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把颔联中的“数”字改为“一”效果如何?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推敲字词晴景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纷纷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下子就把这个静态的场面写活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这里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词再准确不过了,极有层次感、对比感地写出了雪后银白世界中的景物。而“一芥”“两三粒”,则以“小草”“米粒”作喻体,更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事物形状、大小。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友人来访,不小心碰翻了一杯乡愁,浓浓的气氛四溢弥漫。(曲近诗)“乡愁”是一种思想情绪,摸不着,看不见;而量词“杯”与之结合,便将其化为清香扑鼻的浓茶,浓香四溢,形象地展现出羁旅异乡的游子相聚,互吐思亲怀乡之情的动入场面。真是妙手著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西厢记·长亭送别》)“鞭”用得形象贴切,使人仿佛看见四周山色中渐渐西下的残阳,离山只有“一鞭子”高了。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