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苏轼赤壁赋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佑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1079年被人告发作试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赤鼻矶(又称赤壁)。为缓解政治失意、生活清苦带来的心情不悦,苏轼常常泛舟江上,游于赤壁矶,那里的好山好水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慰藉。遂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歌,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赋是介于诗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究压韵,讲究辞采华美。《赤壁赋》是赋体文中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1、通过诵读理解文章内容。2、掌握相关的文言词语句式。3、鉴赏文章情景理交融的写作特色。1、壬戌()10、山川相缪()2、水波不兴()11、舳舻千里()3、少焉()12、旌旗()4、桂棹()13、酾酒()5、倚歌而和()14、横槊()6、余音袅袅()15、渔樵()7、幽壑()16、扁舟()8、嫠妇()17、匏樽()9、愀然()18、蜉蝣()通假字:属——嘱(zhŭ)冯——凭(píng)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注意以下词语的注音:fúyóupáopiānqiáoshuòshījīngzhúlúliáohèxīngshǎo思考:1、作者在第一段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2、评价同桌是否准确的读出了情感?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景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兴月——月出东山、徘徊斗月——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牛露——白露横江、水光接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天第一段知识点:一词多义:兴动词,兴起,如:水波不兴。风雨兴焉。动词,建立,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名词,兴致,如:乘兴而来,败兴而去。如动词,到,往,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像,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第一段知识点: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状语后置句:月出于东山之上;游于赤壁之下。(茫茫的江面)(从东山之上出)(于赤壁之下游)“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用了什么修辞?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见第一册《荷塘月色》)如:风来花底鸟声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第二段知识点: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舞动)(使……哭泣)第三段第三段第三段知识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一看“双”“三看法”二看“前”三看“后”(意动用法)第三段知识点:名词作状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第三段知识点: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状语后置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为何,为什么)(在安,在哪里)由天上景想到曹诗由地上景想到曹事古今人物对比而生悲江无穷生须臾而生悲况吾与子渔樵江渚挟飞仙不可得而生悲客的解释:总结全文: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句式的用法。2、通过诵读,同学们体会了作者情感,理解了文章内容。3、通过分析鉴赏,体会了文章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1、熟读背诵1—3段。2、预习4、5段,思考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完成情感的转变的?课下作业: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今生今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今生今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愿大家珍惜读书时光,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