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审美的心灵镇江市红旗小学赵丽蓉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确实如此,千百年来,音乐以其深刻的蕴含及妙不可言的旋律,汇成了一条流淌不息、闪闪发光的音乐长河,使众人为之倾倒和沉醉。当你心情愉快时,听一曲抒情的音乐,会把你带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使你心旷神怡;当你烦恼和忧伤时,听一曲委婉的曲调,会让你心情平和远离苦恼当你悠闲自乐时,听一曲激昂的旋律,你会觉得瞬间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然,这只是粗粗的了解音乐,要想真正的理解音乐,我们还得注重挖掘构成音乐的主要元素——节奏、旋律、速度和力度、情感等。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我们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还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中,深刻体会音乐形象。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种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下就谈谈自己的做法:一、激发学生听赏兴趣,启发学生独立见解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并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高潮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二、抓住音乐节奏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音乐音乐是时间性、动态性很强的艺术,而它的时间性、动态性又是通过节奏反映出来的。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在欣赏乐曲时可抓住其节奏特点引导学生来理解音乐形象。比如在三年级上学期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这首乐曲时,抓住“×××︱××××︱和××××××”这种类似马蹄声的节奏型,通过听听、拍拍、说说等形式启发学生想象骑兵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情景,而中间段落出现的“ו×︱××××︱×—︱×—︱”较舒展的节奏出现后,引导他们与前面的节奏进行对比,节奏变化了,骑兵的活动又会怎样呢?再结合课本中的插图,想象骑兵在草地上休息或交谈的情景,学生基本把乐曲表现的内容讲出来后,又和学生一起分析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是由于节奏的疏密变化,才表现出了骑兵在草原上巡逻、与风雨搏斗等情景。再如欣赏曲《拍皮球》、《跳绳》等乐曲也是抓住乐曲中节奏的变化,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较好地完成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三、抓住音乐旋律教学,加强学生理解音乐旋律是音乐的语言,是音乐的灵魂所在,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有了节奏的支撑,再加上起伏的旋律,才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