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贫》读后感范文15篇《清贫》这篇文章是方志敏烈士在狱中所写,他将自己所有钱财一点一滴用于革命事业,值得我们敬佩。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大家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篇一】●清贫,是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清贫,能够涵养革命者的气节习主席说。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hellip;hellip;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清贫》全文千字,字字千钧,清晰表达了共产党人的爱憎观、贫富观和苦乐观,表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今天重温,仍有震撼心灵之感。清贫,不是一个道德标签。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清贫是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的信念和境界,是为了可爱的中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和担当。清贫,是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回到江西弋阳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从无到有,创建苏区和红军,全盛时期领导着超过百万人口的苏区和一万余人的红军队伍。就是这样一位大官,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却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被捕时,他所有财产只有一只怀表、一支自来水笔,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他说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的,这当然会让抓捕他的国民党军队士兵难以置信。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习主席曾这样谆谆告诫党员领导干部。当官和发财本是两条道、一对矛盾体,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共产党的官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职业,不仅不能借当官发财,而且更多的应是奉献和牺牲。有农运大王之称的彭湃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为了革命,他将自家田契当众焚烧,将田产还给农民。1938年,贺龙填写了一份党员登记表,他在表中动产、不动产、现金各多第1页共26页少一栏中写道:我什么都没有了。当年许多先辈投身革命,抛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抛弃高官厚禄,都是奔着理想而去,奔着信仰而去,奔着光明而去。理想和信仰是共产党人身上的鲜明标识。这种标识在革命战争年代具有非常高的辨识度,因为它的颜色和纯度需要用生命和鲜血去浸染。但是在今天,面对多元思想的激荡、金钱物质的巨大诱惑,四大危险四大考验的长期存在,如果经不起考验,理想信念的钙质就很容易流失,价值追求很容易发生偏移。看看那些落马贪腐分子的种种奇葩理由,诸如升官不成便腐败看到别人在弄钱,我不捞钱,感到孤独失落,等等。他们无论怎样巧舌如簧,也掩盖不了忘却初心、信念坍塌、价值观偏移的本质。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补精神之钙,强化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一刻也放松不得。金钱能成就事业,也能毁了事业。曾有报道说,因格林威治天文台取得重大成就,英国女皇决定对天文台有功人员进行重奖。台长知道后坚决反对,并请求女皇撤销此项决定,他说:如果像您这样奖下去,格林威治再也不会有天文学家了。此事真伪姑且不去考证,但其中道理无疑让人深思。泰戈尔说:鸟翼上系上了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沉迷于金钱带来的各种享受,就容易在舒服的日子中渐渐消磨意志、丧失斗志。当年钱学森如果是为了金钱,就不会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同样,方志敏甘守清贫,是为了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hellip;hellip;到那时,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可见,对清贫甘之如饴,乃是因为选择了崇高事业。清贫,是模范共产党人的一贯姿态。甘祖昌、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一大批时代楷模,他们都是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按理说不是没有条件享受生活,但他们为了事业而奋斗乃至献身,对党和人民的事考虑得多,对个人物质生活则关注得少。他们不以追求金钱和享受为目标,而是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做事,哪怕清贫一些,也觉得是人生快乐。清贫,能够涵养革命者的气节。方志敏被捕后,国民党各路人等轮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方志敏只用一句话回答:朝第2页共26页三暮四,没有气节的人,我是不能做的。出卖方志敏的魏长发,就是被敌人以一百块大洋和一个女人所收买而变节的,而现在又有多少曾经的领导干部,是从贪图小恩小惠开始而一步步堕落成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