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连城县林坊中学谢济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首先应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精心准备每节课,本着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的原则,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一、精设环节,巧引诱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高效的完成,学生的兴趣是前提。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在引入新课之前,可以通过创设精彩的物理情境,使学生能够对这节课产生强烈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能够一开始就集中精力投入到这节课中。如在《光的反射》一节教学中,我取出了一副扑克牌,让学生任意取出几张,都能用手“摸出”具体是哪张牌,学生觉得很惊奇,这时我亮出手指缝中的“秘密武器”图钉,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又如在上《热膨胀》这节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在一个空烧瓶上塞一个插有弯曲玻璃管的瓶塞,在玻璃管的水平段滴入几滴红墨水,当我用手捂住烧瓶时,玻璃管内的红墨水就会迅速向外移动。这时学生觉得很惊奇,还以为老师做的魔术,里面有什么机关。于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学习这节内容,教学效率可想而知。二、创新实验、提高效率我国著名物理教育家、苏州大学朱元正教授就提出“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教育思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因陋就简、土法上阵,创新物理实验,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很大的作用。如:1、在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否沿直线传播”这一问题时,可以用果冻让学生用激光笔照射,观察红色激光束在透明果冻中的传播路径,效果很明显,也可以用“水精灵”(即“水宝宝”),只要买一小袋“水精灵”的小颗粒,放在水里几天就长得很大,用长大了的“水精灵”去做此实验,效果也很有效,又节约成本。再如,在探究“光在液体(水)中传播”特点时也遇到了麻烦,用红色激光束照射烧杯中水时,水中的光路显示的很不清晰,这时若用冰红茶替代自然水,效果很好。也可用袋泡红茶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验效果很不错。2、利用废白炽灯灯头演示“常态下的玻璃在加热时能变成导体”这一实验时,我们可以把废灯头和发光二极管、学生电源等串联起来,当用酒精灯把废灯头上的玻璃加热至白炽状态时,原来不发光的二极管立即亮了起来,比起原先用普通小灯泡做该实验效果明显的多。3、在进行初中电学教学时,如何把真实的实验电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时,我们可以用学生分组实验用的电学器件稍加改进就能满足教学演示的要求。只要用502胶水把磁性很强的磁钢粘附在电学器件(电池盒、开关、灯座等)后,上课时,只要将所需器材粘附在磁性黑板上就行了,若学校没有磁性黑板,可用一张稍大的白铁皮替代。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的改变电路,方便教学。三、分层教学,面向全体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他们的智力水平不一样,基础不一样,家庭氛围不一样,导致了他们的学习水平不一样。大体上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成绩优异的学生、中等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出现“一刀切”的现象,造成“好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困难生吃不了”的局面。1、分层选题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的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我在选择课堂练习时,是按一定的坡度,由易到难,充分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要求。我把选择的课堂练习分三类:一类是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的,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这类练习占多数;一类是提高题,比基础题稍微有所提高,满足中等偏上的学生;最后一类是能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