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中如何以“评价促教学”?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秦城中学王慧敏我对历史的教学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历史和其他课的差异性较大,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而应该有一套适合本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要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完善和创新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我们制定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可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项内容组成。(1)情感态度(平时成绩):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时,采用基准分上加分或扣分的方法。合格率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95%左右。对于评定为“待评”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在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2)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事件意义等一般知识,即历史学科中的基础知识部分。(3)技能技巧:技能技巧评价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评价和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最终利用三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待评四级。三部分内容的比重,情感态度可占30%、基础知识可占20%、技能技巧可占50%。综上所述,就是从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历史课程评价的原则是有助于学生历史素质的全面发展,根据历史课本身的特点以及原有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一些做法:(1)引入“无纸化”的考试方式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历史课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2)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结合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和作业完成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互评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师评是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评价坚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教师评价为主导的原则,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由于学生自评、互评,对学生而言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在制作作品中的经验,从而使学生有清楚的自我认识,从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评价分层对学生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学习兴趣的差异等,导致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差距较大。就我校而言,学生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在评价过程中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对于各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看学生在该层次中有没有达到目标。同时,评价要注意鼓励性,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任何进步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取几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将平时表现、上机操作、作品相结合,采取等级制(即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并告诉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不错,在哪些方面尚有不足,指给他们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