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子规名句填空•1.但见悲鸟号古木,。又,。•2.,生长明妃尚有村。•3.庄生晓梦迷蝴蝶,。•4.其间旦暮闻何物,。意象子规•诗歌鉴赏:抓意象抓手法抓情感语言关于子规的传说传说一:秭归秭归唤子规传说,秭归这个地名的由来,与屈原的姐姐有关。屈原有个姐姐叫屈幺姑,屈原投江后,她赶到汨罗江,将弟弟的遗体打捞起来后,亲自护送回到了家乡。屈姊那深深的亲情使乡亲们大为感动,因而将县名改为“姊归”。姐姐死后魂化为子规鸟,每年暮春时节啼叫,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被迫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若“不如归”,也叫子规。•杜鹃鸟•子规•杜宇•布谷•中国几千年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为一种悲鸟,一种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诗文不绝。杜鹃诗句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1.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家乡。(1)这首词中“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此景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案: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1分),它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做出了铺垫渲染了凄清气氛。(2分),同时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答案:衬托(1分),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2分)送春王令(宋)•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问题:本诗中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答: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2008(山东卷)阅读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1捻(niǎn):持取,捻弄“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这两句词主要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作者用“捻花”表达对春天的喜爱,用“放花”表达对春去的无奈。这两个细节(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古诗常见愁苦类意象•梧桐芭蕉•流水猿啼•乌鸦燕子•鹧鸪寒蝉•斜阳夕阳落日•秭归是我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位于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墙环绕,形似一个倾斜的葫芦,具有浓厚的古典建筑风格。故有“葫芦城”之称。又因城墙均有由石头叠砌而成,又叫“石头城”。•汉代始设县,唐朝时曾设立归州,民国元年改归州县,民国三年改为秭归县,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