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小班化背景下分层走班教学的可行性及操作策略调研报告邓欣元青岛三十七中初中学校小班化背景下分层走班教学的可行性及操作策略调研报告“小班化教学”是在小班配置条件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活动体系,强调和谐愉悦的情境,充分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促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进而学会创造。小班化教学将会成为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发展趋势之一,也是青岛市现代化学校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2013年起我校是局属学校中首家开始小班化招生的初中学校,目前已有两个年级21个小班化教学班级,如何在小班化背景下更好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何更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如何进行小班化背景下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测,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以分层走班教学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小班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为全市初中小班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的研究内容1.构建分层走班激趣课堂。研究面向2个不同层次学生激趣课堂必须具备的因素,理清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应当具备的方法与行为。2.研究分层走班教学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选择。为每个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相对常规大班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教学寻求更有效的途径。3.研究分层走班教学的教学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师生互动交流的组织形式。旨在合理构建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小班化教学理念。4.研究分层走班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指导、个性化评价、小组合作、多元评价等小班化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高效小班化课堂教学情境。二、分层走班教学提出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现有的中小学班级授课制与教学形式已渐渐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分层走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虽然还在探索阶段,但已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肯定。上海、广东的部分学校积极试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它使水平接近的学生走到一起,不仅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有了可比性,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符合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即: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也符合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的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三、学校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学生层次界定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以及对各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去相应2个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除了分层走班实施的学科外传统的行政班保持不变。这种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扩大了生生交流的机会,也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做到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实施。教师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变动教学内容,使原本固定班级授课制形式下,难以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现状有所改观。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在每个学期期中和期末,学校还给学生两次调整层次的机会。四、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的运行模式“分层走班”的学科每两个班级的课表绑定、教室固定,即初一年级数学和英语学科为一组,进入初二年级后以相近的2个学科为一组,如数学和物理,英语和语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自主选择区分2个层次的固定课表和教室,学生在每半个学期内人员固定,流动听课。教师以学校分学科开发和实施的导学案为载体通过自备完善和手写A层教学设计补充稿的形式使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作业及考试的难度等切合两个层次不同学生的实际。教务处加强过程管理、课例研究、组织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学习和经验总结提炼,在广泛征求学生、教师、家长意见的基础上,通过...